华体汇app

华体汇app: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华体汇app:《中国艺术之美》第七讲——中国印学之美

作者:文/周可欣 杨欣雨 图/陈诺语 陈金铭   来源:      发布日期:2024-12-09   浏览:次

12月7日上午,湖北中小学教师书协副秘书长刘志祥应邀至华体汇app阳逻校区讲授美育教育选修课《中国艺术之美》第七讲——中国印学之美。

从自身学印经历引入,刘志祥讲述了他与中国印学的结缘。他带学生欣赏了古代篆刻名家何震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印学之美。接着,他依次介绍了印章的发展历史和用途。

印章的产生和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把印章作为一种艺术品来欣赏和创作,是宋元时代才开始的。宋元以前称为实用印章时代,明清以来印章艺术流派繁衍,称为流派篆刻时代。刘志祥说道:“秦汉印和明清流派篆刻是篆刻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

刘志祥详细介绍了印章的用途,包括作凭信之用、作祈福之用(刻吉语)、作生前用印、作烙马印等。现如今,许多人会购买刻有“上岸”“跃龙门”等新时代吉语的印章并随身携带。“这样的做法把古老的印章与我们现实的需求结合起来,变成了一种艺术的新的表达。”刘志祥说道。

印章的篆刻还讲究“虚实”结合。刘志祥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秦代印章、两汉印章、唐宋印章、宋元私印、明代印章、清代篆刻的特点、代表名家和代表作品。他提到,其中?赵孟頫篆刻作品中运用的斑驳的线条和对结构的处理就是印学之美中“虚实”结合的体现。

听完讲座后,2024级数学类学生胡喻涵表示:“古人对印学篆刻发展的推进和创新是值得我们青年学习的,希望将来我能参与更多的活动以加深对印学文化的了解。”

(审核:廖良才)

华体汇app(游戏)股份有限公司